永远感怀的父爱 教门传承的栋梁 ——纪念父亲高文魁大阿訇归真二十周年
提示:点击上方"中穆平凉社区"↑可关注我们
在一个人一生中,总有一位令他最难忘怀、最为疼爱、最为崇敬的人物,是他从小到大乃至成才的承载者、靠山、无私的舵手,这就是父亲。而我的父亲更不同于一般的人父,他是一位集慈祥、善良、睿智、学问于一体、是一位饱读经书、闻名遐迩、令人尊敬的一代经师、大阿訇。每当我想起我亲爱的父亲,想到他老人家一生所走过的历程担当、经受过的人间沧桑,眼睛就会情不自禁的湿润了,今年农历八月初五是亲爱的父亲归真二十周年的日子,他老人家生前那英俊挺拔的身影,走路时那端庄矫健的步伐、给亚嘞和徒弟讲经时那宏亮清晰的声音、培育我们子女们做堂堂正正之人的教诲等等,从我记忆开始的岁月光阴一幕幕浮现眼前,就像在昨天一样。
父亲名叫高文魁(祈主福安),字清选,祖籍陕西咸阳,生于一九二二年十二月三十日,一代承上启下的著名阿訇,於公元一九九五年八月三十日因病在故里兴隆镇奉主归真,享年七十三岁。父亲是本家族自清末陕西回民被安抚兴隆镇以来的第四辈了。父亲自幼便聪颖过人,爷爷当时在全镇是有名的国学秀才,由于性格耿直、脾性大,一直怀才不遇,靠做营生来养家糊口。当他发现父亲的天赋后,从小就教父亲背诵会了“三字经”,主张让父亲去读私塾,这个想法让我的老太(父亲的奶奶)知道后坚决反对,在她老人家八岁时爆发了陕西回民起义便随前辈们一起行动,被清军围追堵截颠沛流离,一直到十六岁时和大人们一起被清政府安抚在了兴隆镇。老人家虽饱经战乱之苦,但感赞真主襄助,全家老幼还算平安无恙。因此,她看到孙子幼小就聪敏机灵,于是就萌生了让孙子去寺里念经“将来给主圣开门”的想法。这样,我老太的一句话就决定了我父亲的人生。
一.求学念经
父亲八岁时到寺里开始念经,经时任教长余善清(愿主福安之)老阿訇的悉心教诲,系统学习了必经的基础性经典,在众多的小伙伴中很快脱颖而出,接着拜马连奎(愿主福安之)大阿訇为师,学习完基础经学后,开始了新一阶段的求学之路---平凉驻学念经。在中国,经堂教育的基地是古城西安,奠基人就是古今著名的胡太师,在太师弟子们的传承下,平凉发展成为了另一个经堂教育基地。知感真主襄助,父亲克服种种艰难困苦,只身漂泊,翻越六盘山,从十七岁起在平凉师从大阿訇马震林(愿主福安之)老爷念经至20岁,也就是1938年-1941年,期间父亲还系统学习了法勒席经文(波斯语),使父亲的经学知识又有了新的拓展。平凉念经的最后一年,父亲师从平凉著名的大阿訇白有明哈吉(愿主福安之)(又称文茂祥 1881--1959 老家平凉杜家沟,是当时平凉最大的阿訇之一,又一说是民国平凉三大阿訇之一),一九四二年阿訇被包头大寺搬去开学,当时在物色选拔带老师傅上首先钦点了父亲,这样,父亲遂行恩师来到了内蒙古包头大寺驻学念经旅程,直到25岁即民国35年(1946年),在包头穿衣、给白大阿訇当副教长代行教长职责,为包头的教门发展打下了喜人基础。这一年,因我老太病危,父亲辞别阿訇和多斯达尼回来照顾老人,离别包头、返回故乡。至此,父亲的求(驻)学念经之旅幼小从家乡开始历经隆德毛李家、固原宋家巷陕西坊、平凉、包头等地,凭着真主的襄助慈铭,每位恩师的悉心栽培,父亲的勤勉努力,圆满完成了学业。
(在包头驻学念经穿衣挂幛后和一块呀乐合影左一为父亲)
二.阿訇生涯
父亲回家不多时,老太于民国三十五年(公元一九四六年十一月五日)便奉主归真老家兴隆镇,和母亲在协助爷爷奶奶抬埋办完老太的后事后,一九四八年二十七岁的父亲应邀赴平凉海家庄大寺随马明礼(愿主福安)大阿訇助教近一年,于一九四九年正式继任教长开学,由此开始了阿訇的职业生涯,时年二十八岁。至此具有历史名镇著称的兴隆镇出了父亲这样一位年轻的开学阿訇,父亲更成了同时代的一颗新星,受到人们追捧、爱戴。在平凉海家庄任教二年多后,于一九五二年至一九五八年先后被固原县什字路镇清真大寺(现为泾源县辖)和张化区豆家三庄(现为彭阳县辖)清真大寺搬去开学任教,在此期间,在带去的老师傅中培养成功了一批品学兼优的徒弟,其中出类拔萃的有马明真阿訇、马金俊阿訇、武文学阿訇、底生林阿訇、郭志明阿訇、关志清阿訇、马腾学阿訇、舒尔布阿訇(现在河州)等,特别是马明真阿訇、马金俊阿訇、关志清阿訇,他们后来在固原、平凉开学时赫赫有名。同时,应家乡有关前辈的请求,收纳当时尚还年少的刘世雄、冶长举等为徒加入到豆家三庄驻学的满啦队伍中。值得一提的是,当年的海家庄,平凉北苑上的一个美丽村庄,安置陕西回民起义后裔之地之一,是教门基础雄厚的宝地;什字路镇处于六盘山下西兰公路要塞,又是进出泾源县的咽喉之地,是一个交通枢纽,是典型的官铎驿站,自然条件也较优越,特别是大商户冯常青(祈主福安)先生在供帮清真大寺学堂、支持教门方面立下了汗马之功,父亲在此的开学也是顺利的,因此教门得到了很大发展。豆家三庄,地处六盘山脉的崇山峻岭之中,交通条件虽算不上优越,但却是一个风景如画的山寨,全坊一共200户人家,靠发达的种植业和畜牧业作产业,人们的生活无忧无虑,随着父亲连任这三个寺的教长和教务方面的往来,使家乡兴隆镇的父老乡亲都知道了海家庄、豆家三庄和什字路镇,正如后来本镇德高望重的摆长老在一次给父亲开斋的重大教亲活动中所演讲的那样:“我们的高阿訇精通八大尔林,替主扬发、替圣传教,把教门的光芒照射到了海家庄、什字路、豆家三庄。海家庄、什字路、豆家三庄就是几盏教门的明灯,又把我们山前山后(指六盘山)照亮”。正当社会太平、教门蓬勃发展之时,到了一九五八年国家宗教政策发生重大变化,政府对宗教制度实行改革,伴随着反右的扩大化,一场持久的、黑暗的、高压的社会政治动荡期到来了,内地各个清真寺一律关闭,父亲和其他阿訇们一样都被要求回家接受劳动改造,“山雨欲来风满楼,黑云压城城欲摧”。
免责声明: 本微信文章和信息来源于国际互联网或作者推荐,本微信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学习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请与我们联系。
微信号:pl-muslim 平凉经字画、民族书画、民族用品经销、网站建设、电子商务、影视制作、婚礼庆典拍摄、宣传片制作联系电话:13399337896
期待您投稿 合作 建议……
编辑:储月斋主
微信号:cyzsuxh
邮箱:939714321@qq.com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回复评论